我去年下半年比較郁悶……
公開消息大家也都看見,我去年6月和上市公司御泥坊簽訂了協(xié)議,將阿芙十幾不到二十億的樣子賣了,價格當時看挺合理。但最終,在各種元素的攪合下,這樁交易被外部因素搞黃啦。
所以在去年底跨年時,我肯定心情不開朗啊。結果你猜今年咋著了?先說河貍家,終于輪到互聯網服務業(yè)開始被重視了——如果你現在打開天貓購買歐萊雅眼霜什么的,你會發(fā)現有一個商家贈送的選項,上門護理的服務,由歐萊雅掏錢幫你做售后服務!你猜這個服務者是誰?當然是河貍家,嘿嘿。目前十幾個大牌開始啟用河貍家提供的售后服務了,且持續(xù)簽約更多品牌中。
而半年多之前士氣一落千丈的阿芙,目前銷售額和去年同期相比,上漲了300%以上,像今年六月份單月已經過了2億銷售額,而且還是線上線下雙雙在漲,大家都知道線下的生意多難啊,可阿芙最近純線下的專柜生意年同比都漲了65%……別忘了現在這兩個月是化妝品淡季呢??上У氖牵駹斉k钗沂巧习肽暾尜u給了一家餐飲管理公司……餐飲這塊我沒有可吹的牛了。
現在敲黑板重點來了:阿芙真的漲得很牛嗎?
還有十幾個以上的化妝品品牌,銷售額也許還沒到十億,但上漲的速度,已經無法用傳統(tǒng)品牌建設的框架來理解了。
前不久還發(fā)生個事,令我身邊很多朋友接近崩潰——家樂福,曾經的中國超市之王,毫無疑問是中國零售業(yè)的黃埔軍校,賣身時估值只有四十幾個億,而最近“喜茶”正在融資,估值到了九十億……還有沒有天理?還有沒有王法?!家樂福那可是兩百多家?guī)浊先f平米的超級大賣場啊,而喜茶是不到兩百個賣茶的十幾平米攤位……但喜茶的估值是兩個家樂福?!
你知不知道,現在連雪糕,都有了網紅品牌,鐘薛高,這啥名字?可你去天貓看看銷量,你就不想笑了。我賭很多傳統(tǒng)生意做了十年二十年的人,想哭。因為,徹底看不懂現在的品牌邏輯了。
我上個月在高管開會時,問了大家一個問題:“你們說說看,這次的機遇,是幾年一遇的?”有人說五年,有人說八年,只有一個產品開發(fā)的女同事說,“我覺得是三十年一遇?!?我立即贊同,我說,“沒錯,我也覺得這次機遇,是三十年一遇。和這次比起來,我2009年抓住阿芙上淘寶開店的機遇那次,只是十米大浪,而這次,是百米滔天巨浪!”
現在,無數傳統(tǒng)消費品牌,看待那些“新銳、網紅”瘋漲品牌時,差不多也是一副茫然表情,完全看不懂其運作原理,但見鬼的是,年輕消費者就跟瘋了似的追捧。總結下來,這次“新消費品”的滔天巨浪背后,是三個大浪的疊加。
首先是“新媒體”,這是顯著的第一大浪。從去年開始,快手和抖音這兩個短視頻王者,已經統(tǒng)治了三億以上年輕人的生活,羅振宇曾反復提及,一切的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,當這幾億最具消費力和話語權的年輕人,每天幾個小時消耗在短視頻和直播時,你告訴我什么是“消費者溝通”?!另外的時間,他們在刷朋友圈,或者購物前小紅書種草……如果你的廣告投放,無法真正切入這幾個領域,別廢話,你肯定已經“邊緣化”了。
然后是第二浪,“新渠道”。天貓京東唯品會,那已經是“古典電商”啦(讓我哭一會)。新崛起的像云集,那都是朋友圈賣貨啊。拼多多,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么介入進去,可我就知道,那里新冒出幾億消費者,而我置身事外簡直是哭笑不得……小紅書也是屢創(chuàng)奇跡之地,玩的轉嗎?而且無數細分賽道,都各自上演著奇葩又令人驚嘆之事,例如,“毒”上賣鞋,今年應該過百億銷售額了……啥?你還沒去逛逛買雙椰子?你太落伍了。而且有些渠道和媒體打通了,例如抖音帶貨,現在已經蔚然成風,你只是看看時,它就是媒體,當你刷著刷著,加了購物車,那它秒變渠道。
第三浪則更狠,就是“新產品”。“完美日記”,阿芙CEO老楊有一次買來一支他家的口紅給我看,我認為值二三百,結果被告知只賣60元,而代工廠給出的信息是,成本大約30元——要知道,傳統(tǒng)化妝品的加價率大約在十倍,也就是說,他家真的是把傳統(tǒng)該賣300的口紅,用2倍的加價率來賣,還動不動再來個“第二支半價”,咦?這不是小米的打法嗎?小米過處,寸草不生,為啥?極致性價比。
最終應了大衛(wèi)·奧格威那句話,“消費者不是別人,他是你的妻兒?!币簿褪钦f,消費者不傻,你真拿出貨真價實、極致性價比的東西,他們真買單。
但這種瘋了一樣的“自殺式”超低加價率,又必須有前兩者的配合,在新媒體和新渠道方面,也許是網紅屬性,也許是渠道新穎,能大省特省,然后把省下來的錢補貼給了消費者,從而又潮還又便宜,東西還實在是挺好……對傳統(tǒng)品牌的碾壓,隆重開始。
差點忘記說,在這三大巨浪之外,還有一個“完美天氣”的配合,就是消費升級真的是存在的。
這次不同在于,新消費品的到來,則是中國人的消費和歐美日某種程度“分道揚鑣”了。沒辦法,中國在互聯網領域,扎扎實實是局部領先,無論是抖音快手這種小視頻,還是移動支付手段,至少也是中國與美國各玩各的,再沒法用“美國早兩年的東西將是中國明天”那種論調可以解決。爭氣的是,中國供應鏈,這20年來確實是從落后,被歐美日調教,到今天集群效應產生,至少在消費品生產的反應速度上,中國說自己第二,不知道誰敢說第一?(我沒說最佳品質哈,我指的是反應速度和綜合性價比。)
最后,我拋出我的核心觀點:在“新媒體、新渠道、新產品”這三股滔天巨浪的加持下,配合中國新一代消費升級的完美天氣,最終我們會得到一個叫“新品牌”的東西。從產品定義,到供應鏈,到傳播,到服務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和以前教科書上說的消費品生產都不一樣——如果你現在在大學里或MBA讀這方面課程,相信我,趕緊退學算了!真的變天了。不光變天,土壤全變,你說結出的果實,還和以前一樣不一樣?
文章結尾,我用我們內部最近經常提及的一句話送給大家:
“每一種消費品,
看來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?!?nbsp;(注:文章有編輯與刪節(jié),閱讀全文請點擊文末“閱讀原文”)
來源 | 微信公眾號“雕爺”
文 | 雕爺孟醒